5月2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青浦举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程国栋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熊巨华研究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克林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刘绍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敏教授、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义军教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马明国教授、汤旭光教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站徐耀阳研究员、唐剑锋副研究员、李刚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峥嵘、科技处处长李辉、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高峻及学院教师代表等40余人出席会议。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届学术委员会及站务委员会成员
在国家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由科技处处长李辉主持会议。张峥嵘副校长为首届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程国栋院士、主任傅伯杰院士、副主任于贵瑞院士等14位委员颁发聘书,为国家野外站站长高峻教授及副站长、站长助理5位站务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学委会名誉主任程国栋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在长三角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建设具有特色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入理解人地关系,促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学委会主任傅伯杰院士指出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生态系统结构、服务与功能与人为活动密切相关,选择城市湿地作为观测研究对象在国家野外站中具有鲜明的特点,要聚焦野外站在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四大领域的成果产出;副校长张峥嵘在致辞中提到,生态环境协同管理、联防联治是强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研究和综合治理是示范区建设成功的关键。我校国家野外站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展交叉研究,对实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程国栋院士,傅伯杰院士,张峥嵘副校长分别致辞
聘任仪式结束后,各位专家围绕陆地地表综合观测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傅伯杰院士在题为“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科学前沿”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基于观测网络的宏系统生态学研究,探讨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与主要措施;陈发虎院士做了题为“青藏高原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的报告,介绍了青藏高原综合观测体系的建设情况,提出“观测-数据-实验-模型”四位一体的平台架构,服务青藏高原绿色发展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熊巨华研究员在“申请代码-评审专家-地理科学学科发展”的报告中梳理了地学部新申请代码的历史沿革、科学内涵与学科定位,突出学科融合、领域全面、技术创新的特征;王艳芬研究员做了题为“基于野外站的地表综合观测—以地球关键带和 CERN 为例”的报告,提出地表综合观测是地球关键带研究的关键,并从功能定位、规范化、标准化、前沿性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野外站观测体系。李新研究员在“实验遥感:黑河遥感试验十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从流域科学及其集成研究方法切入,回顾了黑河试验中多尺度观测研究中的主要创新,并提出了生态与水文深度融合的研究思路; 五位主讲嘉宾的精彩演讲为完善我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一站多点”的科学观测网络布局与规划,形成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长期观测与数据积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法借鉴。
专家在野外站考察
20日上午各位专家参观了我校在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设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入了解了我校野外站气象观测场、碳通量观测场和生态观测样地的建设情况和基本观测指标等内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提出,要加强野外站的对外合作,与气象、环境等政府部门做好联合观测和数据共享,同时也要做好野外站自身观测指标体系的规划布局。同行专家也对我校野外站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供稿: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