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我院杜士强副教授在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杂志发表论文

发布者:Tristar发布时间:2020-05-10浏览次数:112

近期,杜士强副教授在ELSEVIER旗下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顶级杂志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8年影响因子10.427)发表题为“Hard or soft flood adaptation? Advantages of a hybrid strategy for Shanghai”的论文,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洪涝风险的动态特征和相关适应措施的作用机理,为上海和其他城市有效进行气候变化和洪涝风险适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洪涝频率和强度在未来都很可能会增加,对沿海城市而言尤其如此。亚洲城市频繁遭受洪涝影响,风险增速在未来可能超出其他地区的城市,但对其洪涝风险的适应研究仍然很少。上海是我国和全球金融中心,具有我国最高标准的防洪系统(设计1000年一遇标准),但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给上海洪涝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尚缺少对上海洪涝风险现状和未来情景的量化,也没有对相关适应措施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评估。为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指出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挡潮闸等适应措施开展系统研究。

杜士强副教授在国内外研究团队的支持下,建立了耦合水动力模型、风险分析、未来情景、适应策略和成本效益评估的综合研究框架,探索了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上海洪涝风险的非平稳特征,并量化了不同适应策略的剩余风险和成本效益。研究发现:1)上海未来的洪涝风险将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快速升高;2)不同适应措施均可降低当前洪涝风险,但对未来洪涝风险而言,挡潮闸等硬适应措施更为有效;3)虽然硬适应措施降低未来洪涝风险的效果更好,但软适应措施的成本效益更高,而综合措施(融合挡潮闸、沿海湿地等)兼具更好的成本效益和更低的未来风险。以上研究发现揭示,对洪涝风险适应措施的评估应该从成本效益和剩余风险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未来洪涝风险适应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最好措施,而是涉及多种措施的综合。这些结论为上海落实2035年规划中的气候变化和洪涝风险适应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杜士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灾害风险适应和人--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0.427)、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6.19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5.589)、Ecological Indicators4.490)、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4.624)和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883)等国际权威SCI/SSCI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研究骨干先后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重要课题。(供稿:城市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