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我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

发布者:Tristar发布时间:2020-10-05浏览次数:32

9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组织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光明网、上观新闻、文汇网、新民网等中央、地方20多家媒体,来到我院位于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实地采访。我院院长高峻教授,就研究站研究对象、建设目的、建设意义等进行了全面介绍。

相关报道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在环境、地理、生态、信息等多学科优势,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供生态科技支撑平台,率先在示范区建立湿地生态系统上海市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做好生态绿色的守护者,写好美丽中国的大文章。

野外站立足于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前沿,遵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的科学定位,开展长三角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综合治理的动态观测研究,深入理解湿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机制,为研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时序数据,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长三角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基地、生态数据集成中心、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环境生态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示范推广、开放共享与服务、知识传播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示范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在多家媒体报道基础上,中国青年网、新民网、腾讯网、搜狐网、第一财经网、今日头条等几十家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对报道内容进行了转载。

野外站的建设得到了程国栋、姚檀栋、张人禾、王建宇、于贵瑞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精心指导,2019年10月18日上海市科委批准野外站成为上海市级科研平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野外站已经初具规模,建有生态气象观测场和碳通量观测塔等2个观测场地,拥有面积在800平方米的3座办公用房、实验室和学生宿舍,设立了生态、环境、遥感与大数据、可持续评价等4个研究室,拥有张马村、太阳岛、大莲湖、练塘和南月圩等总面积在300公顷的5块生态大样地。学校研究生院在此设立“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青浦生态研习基地”。学校也与青浦区科委、青浦区教育局、青浦区第一中学、青浦区朱家角中学等合作,建设生态教育科普基地,得到青浦区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好评。(供稿:院办)